2013年5月19日

【台灣音樂祭借鏡】啤酒罐創意,擊退酒駕垃圾減量



台灣大型音樂祭的隔天,民眾未看先猜絕對是「夜狂歡後垃圾滿地」的新聞。今年的里約嘉年華祭出創意,成功的減少垃圾量和酒駕,是台灣音樂祭一面最好的借鏡。








作者/硬塞腦 InsideBrain

里約內熱盧(Rio de Janeiro)每年都會舉辦全世界最大的嘉年華,為期一周的嘉年華吸引了兩百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里約嘉年華期間能夠看到壯觀的遊行隊伍、打扮得千奇百怪的遊客,還有喝得醉醺醺的狂歡遊客。里約嘉年華往往也如同世界各地的大型派對,每天產生大量的垃圾,以及High到不顧安全的酒駕遊客。為了降低狂歡遊客的酒駕肇事率,並且減少垃圾量,2013年的里約嘉年華祭出創意,有效的抑制酒駕並且做了最環保的示範。


一箭叁鵰,免費捷運啤酒罐旋轉閘門

里約嘉年華該怎麼做才能同時降低酒駕和減少垃圾呢?他們把腦筋動到「捷運」上。嘉年華這幾天,他們將進入捷運月台的刷卡旋轉閘門,改造成「啤酒罐旋轉閘們」,搭乘捷運的乘客不需要捷運卡,只需要一罐喝光的啤酒!乘客在進旋轉閘門時,以刷啤酒罐的條碼取代刷捷運卡,刷完後再將啤酒罐順手丟進底下的洞口,就可以免費搭乘捷運,平平安安的回家。一個小創意,讓嗨過頭又醉醺醺的嘉年華遊客,搖身一變成為搭乘大眾運輸系統,且乖乖回收做環保的好寶寶遊客。




啤酒罐換免費搭乘捷運的創意,使當地的捷運運輸量比平常多出86%,且降低了43%的酒駕率,且所有遊客用來兌換免費捷運的空啤酒罐,則全數交由資源回收組織進行最環保的處置。雖然讓遊客以空啤酒罐兌換免費的捷運,使葡萄牙的捷運局少賺了一大筆,但相對的,透過啤酒罐創意除了預防酒駕所帶來的悲劇外,節省了嘉年華會後清潔人員的時間和花費,也更落實資源回收做環保。因此,一箭三雕無誤。






台灣音樂祭的借鏡,創意勝於重罰

反觀台灣,每次大型音樂祭的隔天,觀眾都可以百分百命中新聞報導。不乏遊客缺乏公德心留下百噸垃圾,或是遊客酒駕肇事。各地的音樂祭規模越來越大,每年所吸引的遊客更是逐年增加,每場音樂祭所製造的垃圾更是屢創新高。一夜之間,遊客的音樂天堂,卻將當地居民的美麗家園變成垃圾場。大家都是年輕人,能夠體會聽著音樂心情正嗨正舒爽時,如果手上拎著垃圾有多解嗨,能夠開車載著一夥朋友兜風更是完美。因此在這種年輕人的自我意識下,與其 政府祭出重罰取締酒駕,不如以更貼近年輕人的創意,來改變他們的認知和行為,里約嘉年華的啤酒罐創意就是一面很好的借鏡。


 


硬塞腦建議:健康聯誼淨灘活動

台灣畢竟只有台北和高雄有捷運,年年舉辦音樂祭的墾丁交通就沒有北高兩大都市這麼方便,里約的啤酒罐兌換免費搭乘捷運可能無法完整複製到台灣音樂祭,必須好好調整創意措施。因此硬塞腦在此建議未來舉辦音樂祭的主辦單位,可以在音樂祭後讓遊客報名「聯誼性質淨灘活動」,主辦單位將邀請郭雪芙等等女神等級的女星,還有王陽明等等的帥氣小生混入淨灘活動。報名的遊客將隨機分配另一名異性一起邊聯誼邊淨灘,所以遊客們將很有機會抽中與明星一同浪漫聯誼淨灘的機會喔!這麼一來,除了解決了垃圾問題,喝酒的遊客也因為吹著海風淨灘酒意全消(況且與異性相處會使人展現良好的一面),就算沒有抽中與女神一同淨灘,也有機會認識新朋友。這麼具有環保意義,且提升形象的活動明星們應該很願意加入吧。



share with your friends.




read more...

2013年5月12日

超巧克力棒 !美國孩子和台灣孩子的差別



回想一下六歲的時候你在做些什麼?大概在幼稚園裡拼積木吧。而太平洋的另外一端,現年六歲的美國小男孩狄倫正拿著彩色筆創作畫冊「超巧克力棒!」,替罹患罕見疾病的好朋友約拿籌醫藥費。











超巧克力棒的!So Chocolate Bar

昨晚我在蘋果日報看到《6歲童義賣繪本,助罕病友募594萬》這則新聞很感興趣,於是就連回美國的網頁多瞭解些。事情是這樣的,六歲的迪倫(Dylan)和七歲的約拿(Jonah)是好朋友,但是約拿有一百萬個人中只有一人會罹患的罕見疾病GSD(第一型肝醣儲積症)。但是對狄倫來說,約拿是一百萬個人中唯一的一個好朋友,所以小狄倫決定募款,替朋友籌醫藥費。出發點是這麼簡單,但卻也非常不簡單。

狄倫的爸爸媽媽建議他舉辦一個烘培義賣會,或是檸檬水義賣站來募款,但是狄倫有別的想法:他想要出一本畫冊。隔天狄倫就把畫冊「超巧克力棒(So chocolate Bar )」畫好了,然後認真的拿給爸爸媽媽要他們複印。畫冊中的主角巧克力棒,正是狄倫和約拿最愛的巧克力棒。畫冊裡畫的正是他們最喜歡的事,像是
去海邊玩,真是超巧克力棒的!』。狄倫和約拿的爸爸媽媽請親朋好友一起幫忙,印製了兩百本的義賣畫冊,也找來了當地的巧克力棒廠商贊助一些巧克力棒,並在他們的學校舉辦義賣活動。沒想到短短的幾個小時內,畫冊就銷售一空,募得了$6000美元。他們現在持續募款,而且已經募得超過$175,000美金。



他們也製作了一個簡單的網站→Chocolatebarbook.com ,可以在網站上看到兩個小男孩的照片、募款故事以及捐款的方式等等。這兩個小男孩真是超巧克力棒的。隨著這個義賣越來越被重視,開始有媒體報導這個充滿熱情童趣的故事,這也使的募款金額越來越充足。狄倫現在立下目標,希望可以募到$1,000,000,狄倫要把這些錢全部都拿來幫助像約拿一樣的小朋友。





《孩子救孩子》蚊帳大使凱瑟琳

看完狄倫和約拿超巧克力棒的故事後,我馬上想到幾年前另外一個七歲美國小女孩的故事,當時這故事轟動了好久。詳細的故事,你可以看《7歲小女孩拯救2萬個非洲孩子》這篇文章。簡單的說,當年七歲的凱瑟琳偶然看到電視上播著,每30秒就有一個非洲孩子死於瘧疾的紀錄片。小凱瑟琳很驚慌問媽媽能做些什麼來幫助這些非洲孩子,媽媽上網查了資料後告訴凱瑟琳因為蚊子會傳染疾病,使他們生病,但是因為非洲孩子買不起蚊帳所以不斷的死去。凱瑟琳聽完後,開始存錢決定買一頂蚊帳捐給非洲孩子,她的媽媽幫忙她找到一個非洲蚊帳協會,將第一頂蚊帳捐出。

但隨即,凱瑟琳小小的腦袋發現一頂蚊帳並不能幫助所有非洲孩子,因此她決定開始募款,並且開始動手做「證書」(因為蚊帳協會頒發了一張證書給她,凱瑟琳認為她也要給願意捐款的人一張證書) 。凱瑟琳全家開始買膠水、蠟筆、亮片等等材料,製作起證書,沒想到越來越多人響應了活動,蚊帳也跟著越捐越多。凱瑟琳甚至「頒發」了一張證書給比爾蓋茲,上面歪歪的字寫著「親愛的比爾·蓋茨先生:沒有蚊帳,非洲的小孩會因為瘧疾死掉,他們需要錢,可是錢在您那裡」,比爾蓋茲因此捐出了三百萬美元給非洲蚊帳協會。凱瑟琳,小小的身體,卻擁有大大的愛心。

美國孩子跟台灣孩子的差別?

看完《超巧克力棒》的新聞後,我馬上想起《凱瑟琳的蚊帳》這件事,我腦海中閃過一個念頭:「為什麼美國的孩子好像比較『厲害』?」。印象中依稀感覺美國有許多相關的例子,都是小小的孩子做著大大的事情,反而沒聽過年幼的台灣孩子表現出特別的舉動(關於台灣六或七歲孩子的新聞,大概就只有父母抱怨學校的營養午餐,或是老師不夠關注自己的孩子)。難道是美國孩子的基因比台灣孩子好,所以美國小孩更富愛心與創造力嗎?還是美國孩子的智商比較高,才能夠更想出絕佳的募款點子嗎?美國跟台灣小孩真的差很多嗎?

我想了一下,腦中霹下一道閃電,其實美國孩子跟台灣孩子的差別,就是沒有差別,有差別的是美國的父母和台灣的父母。當日本311地震時,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台灣的孩子捧著小豬撲滿全數捐出單純的想要幫助需要的人,孩子都是一樣善良的。不同的是,當狄倫提出想要幫助約拿的想法時,狄倫的爸爸媽媽首先告訴他「募款」這種方法,並且建議小狄倫可以靠烘培義賣或檸檬水義賣來募款,但是狄倫想要畫冊,而他的父母也尊重他的想法,並幫狄倫所畫的「超巧克力棒」付諸實行的印製出來,幫忙舉辦義賣會。物換星移一下,如果事情發生在台灣,當六歲的小明告訴他的爸爸媽媽,想要幫好朋友小華募款籌醫藥費,會得到父母什麼樣的回答?我想大概是一句「怎麼可能」,孩子心中的創造力甚至還未萌芽到畫冊階段,就硬生生的被連根拔起。

同樣的,凱瑟琳只知道非洲小朋友生病,卻不清楚他們為什麼會生病,凱瑟琳的媽媽願意上網查資訊向他解釋什麼叫做瘧疾,什麼方式可以預防瘧疾。當凱瑟琳開始存錢買蚊帳時,她的母親非但沒有阻止她,反而是積極的查詢什麼機構能夠將這頂蚊帳送達非洲。凱瑟琳的父母盡力的輔導她,聆聽她的想法並指引她該如何正確的執行。六歲的狄倫、約拿和凱瑟琳,他們所學的,所見識的,可能是我們到現在都未曾體驗過的知識經驗和思維。

台灣的父母很奇怪,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見識更廣,所以大伯家的孩子學鋼琴我的孩子也要學鋼琴、二伯家的孩子補英文我家的孩子也要補英文、叔叔家的孩子考前三志願我家的孩子沒有第一志願就打的半死,所以小孩永遠討厭過年的家族聚會。台灣父母不停的壓抑小孩最原始的想法,擺出為孩子好的姿態,像韓國整型般複製一個又一個不真實的孩子。到頭來,所有的孩子都一樣,不懂的思考也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我想,問題不只出在教育改革上

我們的社會的確意識到教育出了嚴重的問題,很多人即使擁有高學歷一樣找不到工作(雖然這也牽扯到政治經濟問題)。一方面許多年輕人空有學歷卻沒有做事情的能力,另一方面四五年級世代自命清高的,只會說教年輕世代不如當年他們的刻苦耐勞,狹隘的認為只有拼命出賣勞力才是唯一的成功指標(所以台灣永遠只負責生產,而不是創造)。所以政府提出教育改革,希望透過教育制度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所有人都有公平的教育機會,培育專業人才,理念的出發點很好。

我還年輕沒有小孩,但我身邊有當老師的朋友因此多少瞭解一些。結果呢,最後台灣的家長硬是把孩子搞的更累,學更多的才藝、補更多的習,依然只為了擠進「好學校」。所以說問題根本不只出在教育改革上,而是台灣人的觀念,停止指責別人,試著聆聽孩子的聲音,並且好好的反省自己吧。台灣的父母永遠只看到自己的孩子缺少了什麼,卻看不見孩子擁有什麼。這也是為什麼平平是吃巧克力棒,美國的孩子卻可以吃出愛心滿點的募款活動,而台灣的孩子卻只會越吃越胖。

今天是母親節,祝大家的媽媽和母親節都超巧克力棒!


share with your friends.




read more...

2013年5月9日

【爭議廣告】兒童專用,我的第一把來福槍


美國的槍支管理問題始終是個難以解決的大問題。槍支製造商甚至推出兒童專用的來福槍,即使廣告中的形象清新脫俗,卻難以抹滅悲劇的發生。









不久前美國發生一件令人心碎的槍擊事件,罹難者是一名兩歲的女童,而兇手卻是女童五歲的小哥哥。造成這場悲劇的就是一把由槍支製造商,專為孩童所設計的來福槍,而且廣告中還大大的標榜著文案「我的第一把來福槍」。這支專為孩童所打造的來福槍廣告中,塑造出擁有一把自己專屬的來福槍是一件很「酷」很「令人羨慕」的事情。例如廣告中,隔壁的足球男孩遇到主角男孩,問他要去哪裡時,主角男孩說「我要去試射我的新來福槍」,而足球男孩一臉羨慕的說「真希望我也有一把」,緊接著旁白說「我的第一把來福槍,一輩子難以忘懷的瞬間」。廣告再繼續配上小男孩射擊的畫面,以及全家的天倫之樂。



槍支製造商把孩童視為市場的目標族群,除了推出專屬於孩童的第一把來福槍之外,還像是賣玩具槍一樣推出了男孩款跟女孩款。男孩子可以選擇帥氣,類似真正來福槍的木頭握柄;而女孩則能夠選擇可愛的粉紅色,或是更多顏色握柄的來福槍。挑選槍支像是挑選洋裝一樣,變成一種形象的選擇。





這一切看在我們台灣人眼裡簡直太瘋狂了,「專為孩童所設計」應該是指樂高積木或是汽車安全座,怎麼會是一把步槍呢。在這場悲劇發生後,美國也開始討論起這個問題,槍支製造商可以販賣槍支給未成年的孩童嗎?父母應該讓孩子擁有一把步槍嗎?甚至,美國的槍支管理問題到底什麼時後才能被重視?(但或許是政治人物不敢重視,因為太多的美國大佬熱愛槍支,提出槍支管制簡直是自尋政治生涯的死路)。

不管如何,這支兒童專用的步槍廣告也引起很大的爭議,廣告中不斷的將擁有一把步槍渲染成一件很酷很帥的事情,不斷的將這種錯誤的訊息植入小孩子的腦海中。是否有一天孩子不再是吵著要買一台玩具車或是芭比娃娃,而是一把來福步槍。廣告中炫耀的訊息,是否會讓擁有步槍的孩子偷帶進校園,造成更多悲劇。美國每年都有太多人死於槍下,當初基於自我保護所訂定的槍支私有條例,似乎已經走樣演變成禍多於福。


share with your friends.




read more...